探访中国“人造太阳”:聚变能源研发
中新网北京10月16日电 “人造太阳”的“第一盏灯”是什么时候点亮的?商业化应用还需要多少年?记者近日走访中国领先的科学和商业机构,调查国内聚变能源的最新发展。四川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收藏着“中国环流三号”最重的单体部件——中心柱。作为我国规模最大、参数最高的先进实验核聚变装置,“中国环流三号”的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。中核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聚变科学研究所所长钟武录表示,目前,我国聚变能发展已从原理探索和大规模实验阶段转向燃烧实验阶段。未来还需要经过实验堆和示范堆阶段才能进入商业运作。图为新一代人造太阳“中国环流三号”。 。它模拟了太阳光和热在地球上的核聚变过程。不同的是,要实现持续稳定的能量输出,科学家必须控制聚变反应的速度和规模。然而,如何控制聚变反应是一个大问题。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遏制方法,其中之一是使用“磁场笼”来限制聚变燃料等离子体(物质的第四态)。 “中国环流3号”和“玄龙50u”等设备均采用了这条路线。仅有“磁笼”是不够的。聚变反应的点火条件非常苛刻,等离子体密度、温度和能量约束时间的乘积必须达到一定值,才能实现聚变反应的“自燃”,即三个聚变产物。今年5月,《中国循环3》同步实现等离子电流1英里11亿安培,1亿摄氏度的离子温度,以及高约束模式操作。三个聚变产品达到了10的20次方,创下了中国聚变装置运行的新纪录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术官史忠兵表示,研究团队将继续对该装置进行升级改造。记者了解到,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计划2027年开展等离子体燃烧实验,2035年研制聚变中试工程实验堆,2050年建成聚变商用反应堆。随着聚变能源技术的突破,资本市场积极发力聚变发展,多家关注聚变的商业公司将从不同路径引发对话。在河北新奥能源研究院,记者见到了“玄龙50u”的真实面貌。装置中心有一个球形环,是一座氢硼燃料的“燃烧炉”,周围布满了加热、诊断等复杂装置。目前,该装置也正向聚变燃烧实验迈进。图为新奥能源研究院的“玄龙50U”聚变装置。中新社记者马帅沙摄 从“玄龙50u”、“红黄70”等大型科学装置中的“玄龙-50u”、“红黄70”等中小型聚变实验装置拍摄,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冯永金从“跟随”中指出中国聚变能研发 向“并行运行”的飞跃,在部分技术领域实现了“领先”,具备了加速聚变能商业化的基础和能力。在此期间,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学项目,实现聚变能国际开放共享。国际泰核聚变实验堆(ITER)项目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、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学合作项目之一。世界。作为ITER计划七个成员之一,中国始终恪守国际承诺。今年如期交付多项重大设备部件,并提前完成两项重大设备安装任务,助力推进ITER计划实施。 “如果你到ITER项目现场,你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同事在进行组装工作。” ITER组织总干事巴拉巴斯基接受采访时高度评价了中国的努力。他表示,从部件交付到设备安装,中国对ITER计划的贡献越来越大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术官白云生表示,以落实制造、供货、安装任务为契机,在ITER相关部件方面,中国着力攻克相关设计技术,在研发上取得突破。——关键部件的研制。目前,全球聚变能研发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,但科学家们仍希望聚变能的“第一盏灯”能够在中国点燃。 (中新网记者 马帅莎)
【责任编辑:刘维嘉】 上一篇:固态电池新突破:新车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
下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