固态电池新突破:新车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
近日,中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“卡脖子”难题,让固态电池的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:以前100公斤的电池只能支持500公里的续航里程,而现在有望突破1000公里的上限。是怎么做到的?查出。要了解这一突破,我们首先要了解固态电池为何没有大范围销售?电池的充放电完全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“来回跑动”。可以说,锂离子是电池中的“送货员”,负责将电子从电池正极输送到负极,而固体电解质则是他们“送货”的“高速公路”。常用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硬度高,但像陶瓷一样脆;而金属锂电极e 像橡皮泥一样柔软。当这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时,就像将橡皮泥粘在陶瓷板上一样。界面笨重且难以导航,极大地影响了电池的充电和放电。如今,我国不少科研团队已经行动起来。三大技术突破让“陶瓷极板”与“橡皮泥”完美融合,有望解决固固界面接触问题,彻底打破固态电池的续航瓶颈。第一个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单位科研团队研制的“特种胶”——碘离子。电池工作时,碘离子就像“交通警察”,沿着电极和电解液界面处的电场运行。主动吸引经过的锂离子,像流沙一样,有小间隙和孔洞的地方,它们会自动吸引低以填补它们。经过一些缝合和固定,电极和电解液可以牢固地相互附着,从而打破了固态电池实际使用中的最大瓶颈。二是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“柔性转化法”。科学家们利用高分子材料为电解液打造了“框架”,让电池像保鲜膜的升级版一样耐拉扯。它被弯曲了20,000次,扭曲成扭曲形状,但它仍然完好无损,不怕日常变形。同时,在柔性框架中添加了一些“化学颗粒”。有的可以让锂离子跑得更快,有的可以“带走”更多的锂离子,直接让电池的蓄电能力增加86%。三是清华大学的“氟补强”。科研团队使用含有电解液的含氟材料e.氟具有非常强的“耐高压能力”,电极表面的“氟保护壳”可以防止高压“击垮”电解液。该技术在充满电的情况下,即使经过针刺测试和盒内120℃高温测试也不会爆炸,保证“双在线”安全和电池寿命。未来已来,固态电池硬核技术的突破正在将新能源出行的“未来”变成“现实”。 (央视记者 帅俊全 高博远)
【责任编辑:刘洪庆】
上一篇:国台办发言人就近期海峡热点问题答记者问
下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