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来临,养生避病正当时——国家卫健委详细
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寒露来临,养生防病正当时——国家卫健委详细解读秋冬健康管理要点。新华社记者 李恒 如何科学调节身体、及时改变疾病风险? 9日,国家卫健委召开主题为“盘嘎节气与健康”的新闻发布会并邀请专家答疑。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根据节气,注重寒气的辨证和滋补。 “秋季刷经络”、“药浴驱寒”等项目深受欢迎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高英表示,“经络刷牙”、“药浴”等养生方法属于介入调理方法,并不适合所有人。如果没有如果执行得当,他们也会承担一些风险。 “身体虚弱、容易疲劳、怕冷、经期或怀孕期间,以及有出血倾向或皮肤过敏的人不宜‘刷经络’。‘药浴’项目需要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各种药材,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疾病者尤其需要香。g评估自己的体质是否适合身体;选择专业的医生 经营机构;频率要适中。例如,刮痧应在旧刮痧完全消退后进行。 “药浴”一般控制在每周1~2次。 “养生保健应根据证候、遵循节气、以安全为第一原则、注重适度”。高英表示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保持均衡饮食、适量运动和规律作息,以及ADA适应季节变化比过度依赖外部干预更可靠、更有效。不要低估情绪波动。心理调节是有方法的。古话说“春为春悲,秋为秋悲”。秋季容易出现情绪波动,甚至出现心理问题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研究员岳伟华表示,秋季因天气转凉、阳光变化而引起的情绪波动,通常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。通过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增加外部活动可以缓解焦虑。专家特别提醒,1G极少数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秋季返乡需谨慎,坚持定期用药,定期随访。患者本人或家属应注意睡眠、情绪、行为的变化,及时与医生交谈。方式。为帮助公众及时调节情绪,岳卫华推荐了心理调节的“小程序”:当你担心或生气时,可以使用“情绪暂停法”,即立即停止你正在做的事情,停止,停止;当你与别人争论时,你可以使用“战术停顿”来暂时干扰谈话。 “心理不适需要考虑,主动寻求帮助是勇敢和自信的表现,同时不要因为短期情绪波动而生气,放心寻求帮助。”岳伟华说。我们需要警惕相关疾病,保障科学健康。秋冬季节是流感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,也是关键期。 用于治疗高血压等慢性疾病。专家表示,科学防护和规范治疗同样重要。蒋建民 研究员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,每年都应接种流感疫苗,尤其是成年人和慢性病患者。应优先考虑性病患者、婴幼儿等重点人群。即使您感染了流感,仍然建议您接种流感疫苗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童朝晖表示,单纯的长期咳嗽并不直接发展为肺炎,但如果咳嗽持续3周以上,并伴有发热、胸痛、气促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;哮喘的常见症状是反复喘息、胸闷、气短和咳嗽。非典型哮喘患者只能表现为咳嗽。专家建议,哮喘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受寒气侵袭。保持呼吸道湿润,避免接触致敏原,坚持正规用药,不自行停药或减少剂量。季节性哮喘患者建议提前半个月服药。此外,高血压的预防和管理也不容忽视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张健表示,预防高血压,应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,限盐、减肥多运动、戒烟戒酒、心态平和。高血压患者应实行低盐饮食,定期服药,定期监测血压,防止晨起、突然用力等危险行为。
【责任编辑:陆小凡】